介紹 起源 新聞稿 打吡2017 當年點滴 紀念品

起源  

「打吡」或「打比」,都是Derby這個英文字的音譯。有人將英國郡名Derby譯作「打吡」,亦有譯作「打比」或「德比」。無論取音或取義,「打比」可能較為貼切,但由於「香港打吡」已經沿用一個世紀有多,大家亦已習慣了。

「打吡賽」這個名字的起源極富傳奇色彩。英國賽馬有若干歷史悠久的錦標大賽,其中一項名為聖烈治大賽,以一位軍官的名字命名。首次聖烈治大賽在1776年9月舉行。1778年,在第十二代打比郡(Derbyshire)伯爵Edward Smith Stanley與賽馬會高級董事Charles Bunbury先生提出,在來年增設一項專為三歲雌馬而設的一哩半賽事,以打比爵士的府邸冠名,取名為「橡樹大賽」。無巧不成話,1779年舉行的首屆橡樹大賽就是由打比爵士愛駒Bridget勝出。由於首屆橡樹大賽辦得十分成功,打比爵士與好友Charles Bunbury便策劃於1780年增設一項為三歲雄馬及雌馬而設的賽事,途程為一哩。依照傳統,兩人以擲毫形式決定該場賽事的名稱,結果打比爵士贏了,於是這場三歲馬賽事命名為「打比大賽」。在葉森(Epsom)舉行的打比大賽自此成為英國馬壇最重要的賽事之一,亦被視為世界上所有打比大賽的鼻祖,除了在1794年將途程由原來的一哩改為一哩半(2400米)外,此項經典大賽的基本賽制維持了二百二十三年,至今沒有重大的改動。

香港打吡大賽始於一八七三年,比香港賽馬會的成立還早了十一年,此後每年都舉行一次,至今已產生一百二十八名打吡冠軍。在第二次大戰期間,日軍侵佔香港,打吡大賽中斷,戰後才恢復。在30至70年代大馬票流行之時,香港打吡大賽更是夏季大馬票開獎的賽事。1974年4月,場外投注處開設,賽馬運動娛樂自此更加普及。過去30年來,賽馬一直是本港最受歡迎及最大眾化的體育娛樂。一年一度的打吡大賽,是每個馬季的高潮之一,是所有賽馬運動愛好者都不會錯過的節目。

踏入二十世紀,隨著香港社會的政治、經濟結構的轉變,涉及賽馬活動的社會層面逐漸擴大。然而,1918年2月26日,當跑馬地舉行賽事之際,發生了一場大悲劇。當時的看台很簡陋,是以樅木和竹子搭成,並且用竹子做屋頂。當日,容納了約三千名觀眾的看台突然倒塌,加上一個熟食檔失火,引起大火,意外中共有687人被壓死或燒死。雖然這場災難對香港賽馬事業造成沉重打擊,但香港賽馬事業並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,相反,憑著港人的進取精神,一個嶄新的跑馬地馬場很快就建成,此後賽馬事業更上一層樓。

首屆香港打吡大賽在跑馬地舉行,途程為2400米,這個途程一直沿用至1960年。其後途程間或更改,例如1961年縮程至2230米;後來改為1800米並沿用多年;在1973至1976年期間,途程又增至2230米;至1977年回復1800米。香港打吡大賽原先一直在跑馬地舉行。直至1978年沙田馬場落成啟用,打吡大賽自此移師沙田。

1999至2000年度,馬會為配合世界錦標巡迴賽(香港盃為巡迴賽的終站並且升格為國際一級賽,途程2000米)的創辦及愛彼錶女皇盃(途程2000米)升格為國際二級賽,將香港打吡大賽的途程由1800米加長至2000米,使此項本地大賽與國際賽馬主流更為融合。

世界各地的打吡大賽都是三歲馬賽事,途程大多為2400百米;但香港的打吡由1981年開始改為只供四歲馬參加,途程為2000米,這一點亦成為香港打吡大賽與眾不同的特色。這個年齡分野的原因,是香港賽馬匯合了南北半球的賽駒,牠們的成熟程度並不一致,因此有需要等待牠們成長至相約的程度,才可於進度較為接近的情況下公平競逐,而從海外入口香港的三歲馬亦需要足夠的時間來適應水土氣候。

打吡大賽可謂馬王搖籃,自從1977/78年度開始評選香港馬王以來,先後已有八匹打吡冠軍合共奪得十一屆「香港馬王」榮銜。1983年打吡冠軍、一代馬王「同德」便是來自澳洲的自購馬。連續兩年榮膺香港馬王,曾於82年1月至83年11月期間,創下連勝十場的記錄。1991年的打吡冠軍「翠河」就是自購新馬,此駒後來更被公認為香港賽馬史上最出色的良駒之一,反映香港打吡馬匹的質素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。

香港打吡被視為本土賽事的至高榮譽,享有獨特而崇高的地位。近年香港打吡大賽的水準及參賽馬匹的平均質素更大幅度躍進,達到國際一級水平,在全球馬壇上聲譽日隆。儘管各地的打吡賽制略有不同,打大吡賽的精粹從未變改:「一生一次,最強對決,找出誰是真正的四歲皇者。」

Copyright © HongKongDerb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Powered by Digital Hong Kong.com.
Best view with IE 6.0 and 1024 x 768 resolution.